怀旧诗伤谢朓

怀旧诗伤谢朓朗读

吏部信才杰,文峰振奇响。

调与金石谐,思逐风云上。

岂言陵霜质,忽随人事往。

尺璧尔何冤,一旦同丘壤。

译文

尚书吏部郎谢脁确是才杰,在文坛独树一帜不同凡响。

音调铿锵声律工稳谐金石,才思高华如追逐风云之上。

哪想到不畏严寒高洁品性,忽然卷入了人事纠纷死亡。

像尺璧一样的珍宝蒙大冤,构陷成狱死于非命归丘壤。

注释

吏部:指谢脁,谢脁曾为尚书吏部郎。

文峰:即词峰。峰,一作锋。

金石:指钟磬等乐器。谐:和谐。

思:才思。风云:形容高超。

陵霜质:指谢脁不畏强暴的品质。

人事:指新陈代谢、生死存亡的现象。

尺璧:径尺之璧。指谢脁是稀有的人才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怀旧诗伤谢朓

  这首诗以诗的形式,正确评价了谢脁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,对这位文坛奇才过早地死于非命,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感伤。诗人沈约雅爱谢脁的五言诗,他经常赞叹:“二百年来无此诗也。”(《南齐书·谢脁传》)此诗前四句就是这一高度评价的具体化。诗人沈约认为,谢脁才华杰出,荦荦独占文坛鳌头,具有很高的地位。这是因为,其诗之“调”与“思”都与众不同。诗思高华,追风逐云,灵秀而飘逸,固非常人可以攀比;而诗的铿锵音调,优雅动听,都堪与音乐之声媲美,犹令人赏心惬意。这里的“调”,已不仅仅是指诗的自然音节,也兼指沈约、谢脁等人率先追求的诗的人工音律,即声律。诗人沈约醉心于追求诗的声律之美,他著《四声谱》,创“四声八病”之说。谢脁、王融等人积极响应,身体力行,把沈约的声律说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,开创了风靡一时的“永明体”。沈约和谢脁都是“永明体”的代表诗人,而“永明体”实际上成了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桥梁。由此可见,在对诗的“调”的认识与追求上,他们是灵犀相通、默契一致的。所以,沈约这里称赞谢脁诗“调与金石谐”,确是知音之评。

  后四句对谢脁的不幸遭遇,寄寓了深切的同情。沈约这里先盛赞谢脁品质高洁,接着一曰“忽随人事往”,“人事往”指非自然死亡,而“忽随”二字更透露出非同寻常的意味,暗示谢脁是死于非命;二曰尺璧之质而与丘壤同污,埋没于地下,实在可叹可惜。这样,诗人便在这里着意造成了品质之优秀和生命之短暂的反差,由此发抒出对谢脁不幸遭际的无比惋惜之情,感情激烈、发露,溢于言表。

  爱其美才而悲其横死,是此诗的主旋律。全诗评骘公允,不谀不贬,因而成为品评谢脁的千古不易之辞;真情率意,不假雕饰,因而又是千古悼亡怀友的传诵之作。

沈约

沈约(441~513年),字休文,汉族,吴兴武康(今浙江湖州德清)人,南朝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,历史上有所谓“江东之豪,莫强周、沈”的说法,家族社会地位显赫。祖父沈林子,宋征虏将军。父亲沈璞,宋淮南太守,于元嘉末年被诛。沈约孤贫流离,笃志好学,博通群籍,擅长诗文。历仕宋、齐、梁三朝。在宋仕记室参军、尚书度支郎。著有《晋书》、《宋书》、《齐纪》、《高祖纪》、《迩言》、《谥例》、《宋文章志》,并撰《四声谱》。作品除《宋书》外,多已亡佚。...

沈约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天初暖,日初长,好春光。万汇此时皆得意,竞芬芳。

笋迸苔钱嫩绿,花偎雪坞浓香。谁把金丝裁剪却,挂斜阳。

()

乌喙难忘石室囚,苧萝西子入长洲。鸱夷若裹奸臣去,麋鹿安能此地游。

落月当门悬目恨,远山颦黛捧心愁。后人俯仰悲陈迹,独倚阑干对虎丘。

()

长江有界水潺潺,两岸苍茫不易閒。一夜锁沉馀石穴,十年人到恨关山。

高天斗沫依微里,南国鱼龙掩映间。日落数声渔子唱,半非吴楚旧腔蛮。

()

黄鹂语不休,飞入红香暖。醉倚江边百尺亭,一抹柔蓝远。

沙雨舞䰐鬖,渡口霞光乱。拨刺纤鳞水面游,点点菱花晚。

()

桃小未开春意浓,梢头绿叶映微红。

君家歌管相催急,枝弱不胜花信风。

()

楔子

(冲末扮马生上,云)小生姓马名彬,字文辅,祖贯临阳人氏。先父拜三原县令,不幸身亡。小生年长二十五岁,雪案萤窗,苦攻经史,博古通今,名誉文章,自不可掩。俺父亲在日之时,曾与松江府府尹董蓥为友。尝记得董府尹酒席之间,问俺父亲:\"咱既为通家,凡事皆当商量。\"先父说:\"别无甚事,止有小儿马彬年少,颇肯向学,未遂功名。\"府尹见说聪明,便道:\"某有一女,小字秀英,愿与你令嗣为妻。\"后来先父下世,路途遥远,音信不通。如今小生一者游学,二者就问这亲,走一遭去。家童,收拾琴剑书箱,今日就行。(唱)

()